2018届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
淮 北 职 业 技 术 学 院
二〇一八年十二月
目 录
前 言
第一章 就业基本情况
一、2018届毕业生规模及结构
1、毕业生概况
2、各系部专业毕业生数
3、 生源地分布
二、毕业生就业率
1、毕业生总就业率
2、各系部就业率
3、各专业就业率
三、就业结构分析
1、就业去向分布
2、毕业生就业的行业结构
3、毕业生就业单位性质分布
4、毕业生就业职位类型分布
5、毕业生就业的地域分布
6、各民族毕业生就业情况统计
7、困难毕业生就业情况统计
第二章 毕业生就业工作主要特点
一、建立健全毕业生就业工作机制,全力保障就业质量
1、高度重视,强力推进毕业生就业工作
2、丰富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
3、完善的就业市场体系
二、努力构建招生培养就业联动机制
(一)主动对接国家需求,深化招生制度改革
1、建立招生计划动态调整机制
2、进一步深化招生制度改革
(二)建立动态适应机制,提高专业建设质量
1、强化专业建设服务区域经济发展
2、规范专业建设标准,加强内涵建设
3、实行专业动态调整,强化社会服务能力
4、以创新发展行动计划为契机,建设一流专业
5、完善专业人才预测、预警系统
(三)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升就业创业能力
1、通过课堂教学,注重培养创新创业意识
2、定期举行就业创业大赛校园选拔赛
3、积极开展大学生创业培训,努力营造良好校园氛围
4、积极鼓励、选拔学生入驻创业孵化基地,培养创业人才
5、完善协同育人机制
6、加强实践育人机制,提高人才培养能力
(四)健全就业反馈机制,完善就业服务体系
第三章 就业情况满意度调查
一、用人单位满意度
二、毕业生满意度
第四章 2019年就业工作展望
前 言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是1999年7月经国家教育部批准的公办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由原淮北教育学院、淮北矿务局职工大学、安徽广播电视大学淮北分校合并组建。2001年后淮北财政学校、淮北技工学校、淮北卫生学校相继并入。2002年、2003年被教育部、财政部列为重点支持建设的示范性高职院校,2008年顺利通过教育部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2010年被列为安徽省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单位,2015年顺利通过验收。先后获得安徽省园林式单位、安徽省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先进单位、安徽省就业工作先进集体、安徽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标兵单位、安徽省普通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示范校、国家级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单位等荣誉称号。
学院坚持“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生产育人”四个育人办学理念,实施“特色立校”、“质量兴校”、“改革强校”三大发展战略,逐步积淀形成了“敬业笃学、崇德强技”的校训,“求实、求新、求能、求精”的校风,“省身善教、尽职尚能”的教风,“勤学善思、强技精能”的学风,确立了“皖北保第一、全省争一流、全国有名气”的现代职业院校和地方技能型高水平大学的发展目标。
学院以举办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为主,同时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学院现有机电系、医学系、财经系、工艺美术系、计算机科学技术系、建筑工程系、旅游管理系、基础部共8个系(部),2018年招生备案专业49个,其中省级特色专业9个。截止2018年,全日制高职学历教育在校生10902人。学院师资力量雄厚,现有专职教师 506 人,其中教授31人,副教授14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人,省级教学名师4人,省级教坛新秀10人,省级专业带头人13人,省级名师工作室2个,省级教学团队12个。学院教学设施完备,校园环境优美,现有国家财政支持建设的实训基地2个,国家财政支持建设的专业服务产业项目2个,省级示范实验实训中心7个。其中高级护理专业和多媒体网络技术专业是省级教改试点专业,高级护理专业被认定为国家级紧缺人才培养基地,建筑技术专业被教育部、财政部认定为国家级紧缺人才实训基地,建筑工程系土木工程专业被定为省级紧缺人才培养基地。机电一体化专业、会计电算化专业、服装设计专业、建筑工程专业是省级示范重点专业。
学院坐落在国家级文明卫生城市——安徽省淮北市,学院占地面积约1330余亩(新校区730亩,老校区600亩),建筑面积近44.6万平方米,固定资产2.9亿元,其中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资产总值5460万元,图书馆藏资料68.5万册,电子图书8192GB、专业期刊2.4万种、电子专业期刊12万种,电子阅览室、多媒体教室、语音室、教学用机房等可供4000多人同时使用;建有校内实践教学基地70个,建筑面积118.2万平方米;校外实习实训基地144个,密切合作的有89个;拥有34个工种的职业技能鉴定站开展了46个工种(项目)的职业技能培训及鉴定,毕业生“双证率”稳定保持在95%以上,为学生就业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淮北职教园区滨湖新校区占地面积730亩,规划总建筑面积40.38万平方米,能满足1.3万名以上在校生的学习与生活需要。
学院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以社会需求和就业市场为导向,以人才培养质量和就业能力为生命线,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对学生的顶岗实习、职业技能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就业创业教育及就业推荐实行一条龙服务。近几年就业率稳定在90%以上,《人民日报》、新华每日电讯、《中国青年报》、《安徽日报》、《安徽工人报》、《安徽青年报》、《淮北日报》、中安在线、安徽省大中专毕业生就业信息网等多家媒体也相继报道过我院毕业生就业工作。
学院始终把学生的利益放在首位,坚持以人为本,切实关心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坚持实施“阳光助学工程”,采取“奖”“贷”“助”“勤”“减”等措施,帮助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淮北市政府也为我院在校淮北籍学生每年资助1000元。现在,学院已建成组织机构完善、评审制度健全、运行平稳合理的困难学生资助体系。以国家奖、助学金为主要方式,以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为重要渠道,以勤工助学、学费减免、伙食补助为辅助渠道,以校内奖学金为激励手段,以大学生医疗保险为重要保障的学生资助保障体系运行平稳,同时学院还开通了入学“绿色通道”,确保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都能够顺利入学并完成学业。2017-2018学年,学院通过各类奖助学金、入伍资助、学费减免、淮北籍资助、走访慰问金等各种形式共资助学生10945人次,合计1354.423万元。
学院积极探索具有现代特色的教育模式,确立“以明天的技术、培养今天的学生,为未来服务”的办学宗旨,不断深化教育改革。视特色为学院的发展灵魂,视质量为学院的发展生命。由于学院培养目标定位明确,教学管理一丝不苟,学生素质教育卓有成效,受到社会各界的好评。
第一章 就业基本情况
一、2018届毕业生规模和结构
1、毕业生概况
我院2018届毕业生共有4382人,其中高职(统招)毕业生人数4021人,中专部(“3+2”及五年一贯制)毕业生人数361人,分属48个专业。毕业生具体情况如下:
表1.2018届毕业生概况
类 别 | 人数 | 比例% | |
性别 | 男 | 1931 | 44.07 |
女 | 2451 | 55.93 | |
政治面貌 | 中共预备党员 | 25 | 0.57 |
党员 | 24 | 0.55 | |
共青团员 | 3893 | 88.84 | |
群众 | 440 | 10.04 | |
民主党派 | 0 | 0 | |
民族 | 汉族 | 4343 | 99.11 |
少数民族 | 39 | 0.89 | |
合计 | 4382 | 100 |
2、各系部专业毕业生数
表2.各系部专业毕业生数
系别 | 专业 | 毕业生人数 |
医学系 1106人 | 护理 | 724 |
口腔医学技术 | 54 | |
助产 | 173 | |
医学影像技术 | 155 | |
电子信息技术与产品营销 | 11 | |
应用电子技术 | 21 | |
电子工艺与管理 | 7 | |
汽车电子技术 | 44 | |
新能源汽车维修技术 | 19 | |
机电系 619人 | 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 | 23 |
电气自动化技术 | 37 | |
机电一体化技术 | 176 | |
制冷与空调技术 | 10 | |
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 | 34 | |
模具设计与制造 | 22 | |
数控技术 | 24 | |
焊接技术及自动化 | 14 | |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 | 33 | |
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 | 144 | |
建工系 406人 | 工程造价 | 122 |
道路桥梁工程技术 | 50 | |
环境艺术设计 | 25 | |
工程监理 | 24 | |
建筑工程技术 | 171 | |
建筑经济管理 | 14 | |
计算机系 405人 | 信息安全技术 | 113 |
嵌入式系统工程 | 16 | |
计算机多媒体技术 | 28 | |
计算机网络技术 | 38 | |
计算机应用技术 | 86 | |
软件技术 | 124 | |
旅管系 267人 | 酒店管理 | 32 |
空中乘务 | 19 | |
旅游管理 | 40 | |
食品营养与检测 | 31 | |
高速铁路动车乘务 | 149 | |
工美系 427人 | ||
电脑艺术设计 | 11 | |
学前教育 | 299 | |
服装设计 | 49 | |
建筑装饰工程技术 | 61 | |
装潢艺术设计 | 7 | |
财经系 791人 | 电子商务 | 137 |
会计电算化 | 310 | |
连锁经营管理 | 25 | |
市场营销 | 87 | |
物流管理 | 59 | |
商务管理 | 32 | |
财务管理 | 141 | |
中专部 361人
| 护理 | 53 |
建筑工程技术 | 52 | |
机电一体化技术 | 50 | |
会计 | 96 | |
应用电子技术 | 2 | |
计算机应用技术 | 37 | |
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 | 57 | |
旅游管理 | 4 | |
数控技术 | 10 | |
总计 | 4382人 |
3.生源地分布
表3. 毕业生生源地各省分布情况一览表
就业地区省份 | 就业人数 | 各分部占比 |
内蒙古自治区 | 12 | 0.27% |
上海市 | 1 | 0.02% |
江苏省 | 16 | 0.37% |
青海省 | 7 | 0.16% |
安徽省 | 4298 | 98.08% |
湖北省 | 1 | 0.02 |
山东省 | 7 | 0.16% |
四川省 | 6 | 0.14% |
广东省 | 7 | 0.16% |
海南省 | 7 | 0.16% |
甘肃省 | 10 | 0.23% |
西藏自治区 | 10 | 0.23% |
合计 | 4382 | 100.00% |
表4. 毕业生省内生源地分布情况一览表
省内生源地 | 毕业生人数 | 百分比% |
淮北 | 1486 | 33.91 |
宿州 | 1055 | 24.08 |
阜阳 | 481 | 10.98 |
蚌埠 | 286 | 6.53 |
亳州 | 295 | 6.73 |
合肥 | 109 | 2.49 |
芜湖 | 22 | 0.50 |
淮南 | 74 | 1.69 |
马鞍山 | 38 | 0.87 |
铜陵 | 40 | 0.91 |
安庆 | 141 | 3.22 |
宣城 | 29 | 0.66 |
黄山 | 12 | 0.27 |
滁州 | 113 | 2.58 |
六安 | 82 | 1.87 |
池州 | 35 | 0.80 |
总 计 | 4298 | 100 |
通过以上图表,我院2018届毕业生男女比例约为1:1.27,女生人数偏多,主要集中在适合女生性别优势的专业领域,如护理、学前教育、会计电算化、高速铁路动车服务专业。我院毕业生以汉族生源居多且多为省内生源,省内省外比例约为51.17:1,省内生源以淮北市生源最多,占省内生源的34.57%,淮北与省内其他城市生源比例约为1:1.89,省内其他城市的生源也多为淮北周边城市及省城合肥,如宿州、阜阳、亳州、蚌埠、合肥、淮南等。由此可见,我院生源多来自以院校所在地——淮北为核心的皖北地区和省城合肥。
二、毕业生就业率
1、毕业生总就业率
截至2018年12月底,我院2018届毕业生已就业毕业生为4017人,就业率为91.67%(以下统计均以此数字为准)。
2、各系部就业率
表5.各系部毕业生就业率
中专部 | 361 | 321 | 89% | ||
工美系 | 427 | 382 | 89% | ||
建筑工程系 | 406 | 398 | 98% | ||
旅游管理系 | 267 | 254 | 95.13% | ||
机电系 | 619 | 596 | 96% | ||
计算机科学技术系 | 405 | 383 | 96.54% | ||
财经系 | 791 | 758 | 96% |
3、各专业就业率
表6.各专业毕业生就业率
院系 | 专业 | 毕业生人数 | 就业人数 | 就业率% | |||
医 学 系 | 护理 | 1106 | 724 | 925 | 613 | 83.63% | 84.67 |
口腔医学技术 | 54 | 54 | 100 | ||||
助产 | 173 | 138 | 79.77 | ||||
医学影像技术 | 155 | 120 | 77.42 | ||||
机 电 工 程 系 | 应用电子技术 | 619 | 24 | 596 | 24 | 96% | 100 |
汽车电子技术 | 45 | 45 | 100 | ||||
新能源汽车维修技术 | 19 | 18 | 94.74 | ||||
电子工艺与管理 | 7 | 7 | 100 | ||||
电子信息技术与产品营销 | 11 | 11 | 100 | ||||
电气自动化技术 | 37 | 37 | 100 | ||||
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 | 23 | 23 | 100 | ||||
制冷与空调技术 | 11 | 11 | 100 | ||||
机电一体化技术 | 176 | 163 | 92.61 | ||||
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 | 34 | 34 | 100 | ||||
模具设计与制造 | 22 | 17 | 77.27 | ||||
数控技术 | 24 | 24 | 100 | ||||
焊接技术及自动化 | 14 | 14 | 100 | ||||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 | 33 | 33 | 100 | ||||
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 | 144 | 133 | 92.36 | ||||
建 筑 工 程 系 | 道路桥梁工程技术 | 406 | 50 | 398 | 48 | 98% | 96 |
工程监理 | 24 | 24 | 100 | ||||
建筑工程技术 | 171 | 167 | 97.66 | ||||
建筑经济管理 | 14 | 13 | 92.86 | ||||
环境艺术设计 | 25 | 25 | 100 | ||||
工程造价 | 122 | 121 | 99.18 | ||||
嵌入式系统工程 | 405 | 16 | 383 | 16 | 96.54% | 100 | |
计 算 机 系 | 信息安全技术 | 113 | 111 | 98.23 | |||
计算机多媒体技术 | 28 | 25 | 89.29 | ||||
计算机网络技术 | 38 | 33 | 86.84 | ||||
计算机应用技术 | 83 | 77 | 92.77 | ||||
软件技术 | 124 | 118 | 95.16 | ||||
旅 游 管 理 系 | 酒店管理 | 267 | 32 | 254 | 30 | 95.13 | 93.75 |
空中乘务 | 19 | 18 | 94.74 | ||||
旅游管理 | 40 | 32 | 80 | ||||
食品营养与检测 | 31 | 28 | 90.32 | ||||
高速铁路动车乘务 | 149 | 146 | 97.99 | ||||
工 艺 美 术 系 | 电脑工艺技术 | 11 | 382 | 10 | 89% | 90.91 | |
学前教育 | 299 | 283 | 94.65 | ||||
服装设计 | 49 | 39 | 79.59 | ||||
建筑装饰工程技术 | 61 | 44 | 72.13 | ||||
装潢艺术设计 | 7 | 6 | 85.71 | ||||
财 经 系 | 电子商务 | 791 | 137 | 758 | 132 | 96% | 96.35 |
会计电算化 | 310 | 293 | 94.52 | ||||
连锁经营管理 | 25 | 25 | 100 | ||||
市场营销 | 87 | 83 | 95.4 | ||||
物流管理 | 59 | 56 | 94.92 | ||||
财务管理 | 141 | 139 | 98.58 | ||||
商务管理 | 32 | 30 | 93.75 | ||||
中 专 部 | 护理 | 361 | 53 | 321 | 49 | 89% | 92.45 |
建筑工程技术 | 52 | 45 | 86.54 | ||||
机电一体化技术 | 50 | 32 | 64 | ||||
会计 | 96 | 94 | 97.92 | ||||
应用电子技术 | 2 | 2 | 100 | ||||
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 | 57 | 52 | 91.23 | ||||
计算机应用技术 | 37 | 36 | 97.30 | ||||
数控技术 | 10 | 7 | 70 | ||||
旅游管理 | 4 | 4 | 100 | ||||
总计 | 4382 | 4017 | 91.67 |
三、就业结构分析
2018届毕业生就业结构呈现差异化、多样化趋势,表现为就业去向多样化、就业单位行业结构多样化、就业单位性质多样化、就业职位类型多样化、就业地域分布多样化等。
1、就业去向分布
2018届毕业生,大部分同学选择直接就业,就业意愿很强烈,呈现主流趋势,还有少部分毕业生选择了专升本、自由职业、应征入伍、自主创业等,因为各种主客观原因影响,另有8%左右的同学处于待就业或者“慢就业”状态。
表7.毕业生就业去向分布
各毕业去向分布 | 专科就业人数 | 各分布占比 |
签就业协议形式就业 | 2481 | 56.62% |
签劳动合同形式就业 | 415 | 9.47% |
其他录用形式就业 | 960 | 21.91% |
应征义务兵 | 27 | 0.62% |
自由职业 | 32 | 0.73% |
自主创业 | 26 | 0.59% |
国家基层 | 3 | 0.07% |
地方基层 | 2 | 0.05% |
升学 | 71 | 1.62% |
待就业 | 361 | 8.24% |
合计 | 4382 | 100.00% |
2、毕业生就业的行业结构
表8. 毕业生就业单位的行业结构分布
就业单位行业分布 | 就业人数 | 各分布占比 |
农、林、牧、渔业 | 34 | 0.85% |
采矿业 | 11 | 0.27% |
制造业 | 502 | 12.50% |
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 | 47 | 1.17% |
建筑业 | 519 | 12.92% |
批发和零售业 | 358 | 8.91% |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 127 | 3.16% |
住宿和餐饮业 | 225 | 5.60% |
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 | 475 | 11.82% |
金融业 | 89 | 2.22% |
房地产业 | 92 | 2.30% |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 102 | 2.54% |
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 | 26 | 0.67% |
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 | 13 | 0.33% |
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 | 182 | 4.53% |
教育 | 338 | 8.41% |
卫生和社会工作 | 729 | 18.15% |
文化、体育和娱乐业 | 112 | 2.79% |
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 | 36 | 0.90% |
合计 | 4017 | 100.00% |
毕业生就业单位主要集中在医疗卫生行业、教育、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建筑业、制造业、批发和零售业等单位,这些单位毕业生比例很大,占到70%以上,反映了我院相应专业学生人数多,就业集中的趋势,教育单位、国有企业、三资企业和其他事业单位也占有一定比例。
3、毕业生就业单位性质分布
表9.毕业生就业单位性质分布
就业单位性质分布 | 就业人数 | 各分布占比 |
机关 | 11 | 0.27% |
中初教育单位 | 180 | 4.48% |
医疗卫生单位 | 403 | 10.03% |
其他事业单位 | 102 | 2.48% |
国有企业 | 72 | 1.79% |
三资企业 | 110 | 2.74% |
其他企业 | 2828 | 70.40% |
部队 | 26 | 0.63% |
农村建制村 | 4 | 0.10% |
城镇社区 | 172 | 4.28% |
其他 | 109 | 2.71% |
合计 | 4017 | 100.00% |
4、毕业生就业职位类型分布
表10. 毕业生就业的职位类型分布
职位类型分布 | 就业人数 | 各分布占比 |
科学研究人员 | 5 | 0.12% |
工程技术人员 | 449 | 11.18% |
农林牧渔业技术人员 | 2 | 0.05% |
卫生专业技术人员 | 630 | 15.68% |
经济业务人员 | 49 | 1.22% |
金融业务人员 | 74 | 1.84% |
教学人员 | 267 | 6.65% |
文学艺术工作人员 | 12 | 0.30% |
体育工作人员 | 6 | 0.15% |
新闻出版和文化工作人员 | 9 | 0.22% |
其他专业技术人员 | 369 | 9.19% |
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 | 237 | 5.90% |
商业和服务业人员 | 300 | 7.47% |
生产和运输设备操作人员 | 144 | 3.58% |
其他人员 | 1464 | 36.44% |
合计 | 4017 | 100.00% |
由以上数据可知,我院2018届毕业生流向主要集中在卫生和社会工作、制造业、居民服务、护理和其他服务业、建筑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等行业,充分体现出学院以医学护理、机械制造、金融商贸、电子信息等作为主干专业的特点。毕业生所从事的职业多为各类技术人员、业务人员、服务人员、办事人员和操作人员;所从业的单位也多为城镇社区、中小微企业等,与毕业生专业和学历相吻合,充分体现国家对职业院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号召。
5、毕业生就业的地域分布
2018届毕业生选择的就业单位大多分布在长三角、安徽省内等地区,和往年相比,在省内就业人数比例进一步增加,多为合肥、淮北、宿州、阜阳、蚌埠及生源地就业,约占毕业生总数的2/3左右,剩下1/3多分布在苏州、昆山、上海、南京、杭州等长三角地区。具体如下:
表11.毕业生就业的城市类型分布
就业地区类型 | 就业人数 | 各分布占比 |
直辖市 | 492 | 12.25% |
省会城市 | 844 | 21.01% |
计划单列市 | 114 | 2.84% |
地级市 | 1681 | 41.85% |
县级市 | 174 | 4.33% |
县 | 712 | 17.72% |
表12.毕业生就业的地区类型分布
就业地区东中西分布 | 就业人数 | 各分布占比 |
东部 | 1398 | 34.80% |
中部 | 2645 | 65.85% |
西部 | 54 | 1.34% |
合计 | 4017 | 100.00% |
表13.毕业生就业的具体地域分布
就业地区省份 | 就业人数 | 各分布占比 |
内蒙古自治区 | 3 | 0.08 |
北京市 | 56 | 1.39 |
天津市 | 4 | 0.10 |
上海市 | 359 | 8.94 |
江苏省 | 470 | 11.70 |
江西省 | 4 | 0.10 |
浙江省 | 347 | 8.64 |
湖北省 | 10 | 0.26 |
青海省 | 2 | 0.05 |
安徽省 | 2597 | 64.65 |
陕西省 | 6 | 0.15 |
山东省 | 16 | 0.40 |
河南省 | 21 | 0.52 |
四川省 | 27 | 0.69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2 | 0.05 |
广东省 | 56 | 1.39 |
福建省 | 11 | 0.27 |
海南省 | 4 | 0.10 |
吉林省 | 1 | 0.03 |
甘肃省 | 9 | 0.23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9 | 0.23 |
西藏自治区 | 3 | 0.08 |
合计 | 4017 | 100.00 |
表14.毕业生就业安徽省内各城市分布
省内城市 | 就业人数 | 各分布占比% |
合肥市 | 510 | 19.64 |
芜湖市 | 80 | 3.08 |
淮北市 | 1267 | 48.78 |
宿州市 | 281 | 10.82 |
阜阳市 | 129 | 4.97 |
蚌埠市 | 135 | 5.19 |
亳州市 | 121 | 4.659 |
淮南市 | 17 | 0.65 |
滁州市 | 41 | 1.58 |
安庆市 | 24 | 0.92 |
六安市 | 21 | 0.81 |
池州市 | 4 | 0.15 |
黄山市 | 7 | 0.27 |
宣城市 | 9 | 0.35 |
铜陵市 | 7 | 0.27 |
马鞍山市 | 18 | 0.69 |
总计 | 2597 | 100 |
表15. 毕业生就业地安徽省外城市分布
省外城市 | 就业人数 | ||
北京市 | 56 | ||
天津市 | 4 | ||
上海市 | 359 | ||
山东省 16 | 日照市 | 1 | |
菏泽市 | 1 | ||
泰安市 | 1 | ||
济宁市 | 1 | ||
烟台市 | 2 | ||
枣庄市 | 2 | ||
淄博市 | 1 | ||
青岛市 | 5 | ||
济南市 | 2 | ||
河南省 21 | 永城市 | 5 | |
南阳市 | 1 | ||
焦作市 | 1 | ||
郑州市 | 15 | ||
湖北省10 | 武汉市 | 10 | |
江苏省 470 | 苏州市 | 173 | |
南京市 | 154 | ||
无锡市 | 46 | ||
秦州市 | 2 | ||
徐州市 | 50 | ||
常州市 | 36 | ||
昆山市 | 1 | ||
淮安市 | 1 | ||
镇江市 | 4 | ||
宿迁市 | 1 | ||
扬州市 | 2 | ||
台州市 | 2 | ||
浙江省 347 | 舟山市 | 1 | |
金华市 | 12 | ||
绍兴市 | 13 | ||
湖州市 | 23 | ||
嘉兴市 | 19 | ||
温州市 | 12 | ||
宁波市 | 33 | ||
杭州市 | 232 | ||
福建省 11 | 厦门市 | 7 | |
泉州市 | 3 | ||
福州市 | 1 | ||
江西省 4 | 南昌市 | 4 | |
广西壮族自治区 2 | 百色市 | 2 | |
广东省 56 | 深圳市 | 30 | |
东莞市 | 6 | ||
广州市 | 6 | ||
惠州市 | 2 | ||
江门市 | 2 | ||
湛江市 | 1 | ||
佛山市 | 1 | ||
珠海市 | 1 | ||
惠州市 | 3 | ||
清远市 | 2 | ||
东莞市 | 2 | ||
中山市 | 1 | ||
陕西省6 | 西安市 | 6 | |
四川省 27 | 巴中市 | 1 | |
德阳市 | 1 | ||
泸州市 | 1 | ||
攀枝花市 | 1 | ||
成都市 | 2 | ||
重庆市 | 21 | ||
甘肃省 | 9 | ||
吉林省 | 1 | ||
青海省 | 2 | ||
西藏自治区 | 3 | ||
海南省 | 4 | ||
内蒙古自治区 | 3 |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9 | ||
总计 | 1420 |
6.各民族毕业生就业情况统计
民族 | 毕业人数 | 就业人数 | 就业率% |
汉族 | 4359 | 4005 | 91.88 |
蒙古族 | 13 | 10 | 76.92 |
藏族 | 10 | 2 | 20 |
总计 | 4382 | 4017 | 91.67 |
7.困难毕业生就业情况统计
困难类别 | 毕业人数 | 就业人数 | 就业率% |
非困难生 | 4171 | 3813 | 91.42 |
家庭困难 | 209 | 201 | 96.17 |
就业困难和家庭困难 | 1 | 1 | 100 |
家庭困难和残疾 | 1 | 1 | 100 |
总计 | 4382 | 4017 | 91.67 |
第二章 毕业生就业工作主要特点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也是经济发展最基本的支撑。学院党政领导班子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切实把它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强领导,扎实推动。学院始终将就业创业工作当作一个系统工程来抓,充分调动全体教职工积极参与就业工作。每年多次召开就业创业工作专题会议,积极主动为学生就业创业工作献计献策,构建起“全员参与、全程指导、精准帮扶”的就业创业工作机制,营造“人人关心就业创业,人人参与就业创业,人人服务就业创业”的良好校园氛围。
一、建立健全毕业生就业工作机制,全力保障就业质量
1、高度重视,强力推进毕业生就业工作
学院领导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建立坚强有力的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组织领导体系。抓实就业创业工作“一把手”工程,完善三级联动工作机制。院长担任学院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领导小组组长,亲自抓、负总责,系部党总总支书记担任系部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领导小组小组长,具体抓。就业处负责组织、协调、管理。每年将就业创业工作列入学院工作要点,形成了分工明确、责任到位、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就业创业工作组织领导体系。加强就业创业工作队伍建设,把就业创业指导教师纳入高校职称评审序列,不断提升指导教师服务能力和水平。
2、丰富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
学院搭建了全方位的就业指导与就业援助体系,积极拓展就业渠道,稳固校园就业市场。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以创业带动就业。实施精准帮扶,促进困难毕业生就业。坚持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突出就业指导全程化和多样化。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和就业创业指导课程列入公共必修课,坚持共性与个性相结合,突出就业创业指导的实效性和针对性。为大学生就业指导与创业教研室购买了“高校就业与创业教学资源库”,提升教学水平,编印了《毕业生就业导航》,毕业生人手一册,并开通网上就业咨询,随时提供服务。积极开展创业指导,以创业带动就业。
学院建立了“双困生”数据库,通过专项培训、经费补贴等方式,帮助他们实现就业,“双困”毕业生就业援助已经做到规范化、常态化。学院努力构建以就业为主体的校园文化,丰富就业指导与服务内涵。学院利用网站、公告栏、广播等积极宣传国家、安徽省、淮北市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的方针政策,将优惠政策及时通达每位毕业生。利用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咨询室、网上就业咨询、实时办公咨询等为家长及学生答疑释惑;学院通过开展创业计划大赛、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等以就业为主题的系列活动,活跃就业指导与服务形式,帮助学生实现就业能力的自我提升,催生校园文化的新形态。
3、完善的就业市场体系
学院经过多年拓展,形成了以“一至两场校内大型就业市场为主体,近百场小型校园专场招聘会为延伸,网上就业市场为载体,就业基地为依托”的就业市场体系。每年为每位毕业生提供两个以上的就业岗位信息,保证了就业率的稳定,就业质量的提升,毕业生满意度和用人单位满意度均逐年提高。2018年4月,淮北市第二届校企合作洽谈暨淮北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生供需见面会成功举办,淮北市人民政府副市长陈英、安徽省大中专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综合办公室白华主任和李庆柬老师、市政府副秘书长李峰、市职教办主任王自美、院长魏仕民、副院长张亚、纪委书记王伟及各系部负责同志到见面会现场指导工作。本次供需见面会是学院第二次与市职教办、市工商联合作,见面会成了政府职能部门与学校联手搭建的校企合作平台,同时也成为高校就业工作的加油站。
二、努力构建招生培养就业联动机制
2018年,学院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深化教育改革,高度重视形成就业与招生计划、人才培养联动机制对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重要作用,不断完善工作机制,加强信息共享,推动学院人才质量与就业水平再上新台阶。
(一)主动对接国家需求,深化招生制度改革
1、建立招生计划动态调整机制。为充分发挥招生计划分配的调节与引导作用,提高生源数量和质量,发挥政策引导和调控作用主动对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学院建立了招生计划动态调整机制。加大省外的招生计划尤其是国家偏远地区的招生计划,如西藏300人,青海10人,甘肃70人,贵州20人,四川20人,内蒙13人。逐步加大分类考试招生计划,最终达到总计划的70%,使分类招生成为学院招生的主渠道。
对录取情况较好的专业如:护理、口腔医学技术、学前教育、会计、机电一体化技术、等专业加大招生计划。停招录取情况较差的专业如:国际贸易实务、物流管理、电气自动化技术、市政工程技术、环境艺术设计等专业。在录取期间及时调整各省之间的计划,2018年向西藏调入计划200人,河北调入计划22人,甘肃调入计划60人。根据各专业的生源情况及时调整专业间的计划,在省外录取的过程中,全部满足所有考生的第一专业。
2、进一步深化招生制度改革
推进分类考试招生成为学院招生主渠道,深入研究国务院《关于深化考生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研究学习上海、浙江等省改革实施的经验,解读招生考试改革思路、方向、内容、特点及措施,积极应对改革带来的新变化,进一步推进完善面向高中毕业生和中职毕业生 “文化素质+职业技能” 的评价方式,形成符合高等职业教育培养规律和特点的人才评价选拔模式。
出台了“分类考试招生章程”、“分类考试测试工作实施意见”、“招生宣传工作方案”等政策,成立了分类考试招生工作领导小组。按照省教育厅、省考试院关于分类考试招生的相关政策,结合学院向社会公布的分类考试招生章程规定,通过网络、媒体、开通招生咨询电话热线以及派宣传人员到生源学校进行招生宣传。在宣传过程中没有虚假宣传,宣传资料内容可靠,广泛宣传分类考试招生的意义,让社会认可,它也是高考制度改革的重要组成内容,通过分类考试招生与全国统一高考的录取是一样的,使社会各界对分类考试招生不要有偏见。
根据招生对象的不同类别,分别制定分类考试招生各专业(高中毕业生)人才培养方案、(中职毕业生)人才培养方案。其中面向高中毕业生人才培养方案注重专业基础知识教育及职业能力教育,在学院原有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上,增加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及实习实训模块的教学比例;面向中职毕业生人才培养方案在了解中职阶段各专业教育教学情况的基础上,重点注重实践教学环节,主要培养学生的实际技能,增加实习实训及校企合作模块的教学比例,同时注意两个阶段的有机衔接,避免学生中高职期间的重复学习。
根据学生意愿报考不同的专业,考虑到在课程上与本科的衔接,主干核心课程及时调整,在学时数和学期分布上做必要的调整或删减,加大时间环节的课时数量,努力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强调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给每位学生制定明确的学习目标,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有针对性的做好督促、检查工作。培养学生认识环境、认识自我、确定目标、制定计划的能力。加强学生职业规划能力相关理论课程的授课,做好理论铺垫,并且重视学生自信息的培养,在学习和实习中不断地明确职业发展目标。
按照省教育厅的要求逐步加大分类考试的招生计划,由最初的分类计划660人增加到2018年的3000人。招生专业数由6个增加到学院招生的全部专业(53个)。录取人数由440人上升到2018年的1959人,创学院历史新高,列全省高职(专科)院校第九名,分类考试考生共报到1800余人,尤其是招生的中职生报到人数提高到897人。
(二)建立动态适应机制,提高专业建设质量
1、强化专业建设,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学院紧紧围绕淮北市“中国碳谷•绿金淮北”的发展战略,放眼淮海经济区建设,主动面向区域产业结构调整需求,适应产业转型升级需求,不断优化专业结构,将专业建设在产业链和需求链上。目前,学院专业数最多的装备制造大类、电子信息大类和财经商贸大类均与区域产业需求有很大的吻合度,有力的服务了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
2、规范专业建设标准,加强内涵建设。学院从专业建设标准化、规范化入手,加强专业内涵建设。2018年,学院以“诊改”工作为契机,在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及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完成了学院所有专业的“诊改”工作,依据行业技术标准和职业资格标准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
3、实行专业动态调整,强化服务社会能力。学院紧扣社会需求建立动态的专业调整机制。学院高度重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应用型人才的需要,积极调整、优化学科布局和专业设置。充分考虑国家、安徽省经济发展形势,找准定位,紧紧瞄准国家发展战略的人才需求设置专业,把大学教育从“象牙之塔”变成经济社会发展的“发动机”。2018年,学院新申报专业对报到率过低或就业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的专业予以缩减或者停招,现有招生备案专业 49 个,其中省级特色专业 9个。通过不断完善专业动态调整机制,进一步提升了学院学科的创新能力和专业群的建设质量,把学科专业建设推向更高层次,提高了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提升了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4、以创新发展行动计划为契机,建设一流专业。学院以服务区域经济为宗旨,立足皖北地区,面向长三角及周边省市,进行产业调研,根据相关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调整了专业发展方向,以能力为本位确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各个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准确,毕业生就业率高,赢得了很好地社会声誉。
护理骨干专业历届毕业生护士执业资格考试一次性通过率高达85%以上,就业率达81.9%,就业质量不断提高。通过对毕业生用人单位追踪调查,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总体质量给予较高的评价。本专业学生在2016、2017、2018年安徽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护理技能大赛中,医学系参赛的选手,2016年获团体三等奖,2017年获个人二等奖及三等奖各1人次,在2018年获个人三等奖1人次。由教务处主办,医学系承办的2016、2017、2018年淮北职业技术学院技能大赛护理技能竞赛取得圆满成功。
会计电算化骨干专业积极为地方经济服务,提升社会服务能力,是高职院校的办学宗旨。2016年以来,项目组以淮北市会计继续教育培训基地为平台,积极开展淮北市财务人员业务培训和会计继续教育培训及会计从业资格证考证培训。先后为淮北矿业集团公司、淮海实业集团公司、中煤矿山集团公司、皖北煤电集团公司、淮北市地税局、国资委等企事业行政单位量身定做培训方案。培训前充分与企业沟通交流,了解企业学习需要,并分别对不同期别和岗位的人员设置了包括企业会计准则、成本核算、小企业会计准则、企业内控、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纳税实务中存在的问题、税法及经济法等内容的培训项目,培训内容的灵活性及培训管理的规范性满足了企事业单位的学习和管理要求,受到受训单位和财政局的一致好评。
5、完善专业人才预测、预警系统。通过调研,结合学院办学定位,挖掘潜在的就业创业市场增长点,及时调整就业创业市场开拓方向。积极改革课程考试与评价方式,对学生实施综合性评价。重视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建设,建立了院系二级教学督导机构,加强系部对主要教学环节的建设和管理,保证了教学运行的制度化和规范化。学院采用电话回访、问卷调查、实地回访、QQ、微信、微博等方式保持与毕业生的沟通,了解他们的就业现状、对学院发展的意见建议。动态调整各系部招生计划,对办学条件不足、水平持续低下、就业状况较差的专业实行停招、减招。
(三)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升就业创业能力
学院积极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推动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紧密结合,促进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全方位深层次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1、通过课堂教学,注重培养创新创业意识
学院教务处统一安排开设《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课》,列入教学计划。通过具体课程教学环节设置,激发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培养创新思维模式,为以后创业奠定基础。
2、定期举行就业创业大赛校园选拔赛
根据省教育厅要求,结合学院实际,每年都在全院范围内开展一次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职业规划设计大赛暨大学生创业大赛校园选拔赛,成绩优异的金牌得主将推荐参加全省半决赛和决赛。2018年,还选拔两组创业选手参加“淮海职教杯”创业大赛,获二等奖、三等奖。
3、积极开展大学生创业培训,努力营造崇尚创业、鼓励创业的良好校园氛围。在学院内进行创业项目展示、宣传工作,弘扬创业精神、展示创业风采、推介创业成果,积极与辅导员、各班的班长对接,进班宣传创业培训的好处,筛选学员。让有创业想法的学员进入创业培训课堂,引导和带动更多的学生走向自主创业的道路。邀请创业成功人士做演讲,从创业准备到创业成功的坎坷经历中,激发了学员对创业培训的热情。
针对创业培训成人学员具有功利性、自主性、参与性的特点,更多的运用参与性教学方法。让其:A、更需要知道现在所学的知识有什么用处;B、更渴望参与并控制学习过程;C、将丰富的经验与所学的新东西相结合;D、希望按照自己的进度学习;E、更需要对学习心得有反馈并与人交流。提升创业培训质量。
在创业培训课程中结合教学计划,安排学生进行半天的市场调查活动,通过学生的市场调查,初步了解市场相关信息,如:了解你的顾客的产品、规格、数量,竞争对手的房租、规模,产品质量、服务情况等市场信息。为后期创业计划书撰写做好充分的准备。使学生真实感受到创业前期的充分准备,对创业理念有了感官上的新的认识。再根据学生专业的各自特点,筛选出具有代表性的项目推介给学生。例如:机电系的汽车修理专业的学生,可以向他们推出目前比较适合的他们的项目,再进行市场调查、市场分析。
开设创业后续服务政策课程,初步了解淮北市创业培训的相关优惠政策,特别是大学生创业享受的优惠政策有哪些,如何申领等。让有创业想法、有可行性的创业计划书的同学在创业过程中得到政府的支持。
与安徽合力优帮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和北京市华普亿方软件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开展以高校应届毕业生为主体的模拟公司创业实训。同时加强创业培训师资队伍建设。组织开展模拟实训和师资能力提高班。通过教学研讨、异地交流等措施,提升师资队伍业务素质,加强教学质量监督和服务效果评估。积极推动大学生创业。
4、积极鼓励、选拔学生入驻创业孵化基地,培养创业人才。
2016年9月份,学院整体搬入职教园区新校区,新校区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尚未建好。2018年,与颐高互联网+创业园达成初步合作协议(尚未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把部份创业项目暂时落户在颐高互联网+创业园,等学校划拨创业孵化区域以后,再复建创业孵化基地,推进创新创业工作开展,激发学生创业激情,提升就业质量。
5、完善协同育人机制。学院坚持产学研相结合、国际国内相结合,推动学院与实务部门、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建立完善培养目标协同、教师队伍协同、资源共享协同、管理机制协同的全流程协同育人机制。
学院深化与淮北各经济开发区、工业园区合作,提升专业服务产业的能力。目前已与淮北六个主要经济技术开发区、工业园区签订或达成了区校合作协议,成为淮北经济开发区高技能人才培训培养基地。如机电系与龙波电气,财经系与安徽海聚科技、医学系与各大医院、工美系与各幼儿园都有密切的合作关系。
学院牵头组建淮北市现代职教联盟发挥龙头作用。在淮北市政府领导下,在市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的指导下,学院充分发挥淮北职业教育龙头辐射作用,以淮北市属职业院校、职业技能培训机构为主体,联合关心和支持淮北市职业教育事业发展的55家院校、行业组织、企事业单位,按照“平等互利、资源共享、合作共赢、共谋发展”的原则推动组建了淮北现代职业教育联盟。这是实现社会与行业服务和自律管理的跨部门、跨行业、跨所有制、综合性、多功能、多层次的非营利性自愿联体,将坚持以服务淮北地方经济发展为宗旨,以校际合作为基础,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平台,以专业发展为纽带,以高技能应用人才培养为核心,融合共享职业院校、行业协会、企事业单位的优势,实现淮北职业教育的集团化发展。联盟成立后,共同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开展市场调研,举办了就业大市场,举办了创新创业大赛。
6、加强实践育人机制,提高人才培养能力
学院构建认知实习、跟岗实习、顶岗实习层层递进,课内实训与课外实践、单项实训与综合实训、课程实训与专周实训相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相继出台了《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实验实训教学管理办法》、《淮北职业技术学院顶岗实习管理办法》、《淮北职业技术学院顶岗实习安全管理规定》《淮北职业技术学院顶岗实习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印制了《顶岗实习教师手册》、《顶岗实习学生手册》、《实验实训室安全手册》,并运用评估手段规范提升实践教学。学院实践教学课时占总课时的比例达到50%以上。
学院注重学生能力拓展培养,鼓励指导学生积极参与国家和省市各类技能大赛,建立“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练、以赛促发展”的理念,将大赛项目进行立项管理,强化学生技能训练的常态化机制,完善院级、省级、国家级竞赛选拔机制,引领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和师资建设。逐步形成了“院级”竞赛储备人才,“省级”竞赛选拔人才,“国家级”竞赛优选人才的“三级”竞赛机制, “赛教结合”进一步加强,强技精能的学风得到进一步营造,“工匠精神”根植于每位同学的心中,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显著提升。2018年,我院学生在各类技能竞赛中喜报频传,共有21个赛项取得奖项,其中国家级奖项2个,省级奖项19个。
(四)健全就业反馈机制,完善就业服务体系
学院建立健全了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的统计、分析和发布制度。每年设计《用人单位满意度调查问卷》《毕业生就业质量调查问卷》等,认真编制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客观反映毕业生就业创业状况和特点。并按时将报告向社会公开发布,接受社会的监督与反馈。
第三章 就业情况满意度调查
学院于2018年10月份面向全院4382名毕业生,从不同专业随机选取400名同学,通过电子邮箱,统一发放“淮北职业技术学院2018届毕业生就业质量调查问卷”电子版,反馈、回收有效问卷350份。同时,还利用安徽省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平台“2018届高校毕业生就业去向查询”获得的数据资料,综合分析研判以后得出如下结论。
一、用人单位满意度
学院采用电话回访、问卷调查,实地走访等形式对2017届毕业生就业情况进行了跟踪了解,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综合素质评价的称职率达九成以上。具体如下表:
表11.用人单位满意度调查
类别 | 很好 | 较好 | 一般 | 较差 | 不了解 |
敬业精神 | 43.5% | 45.5% | 11% | 0% | 0% |
团结协作精神 | 63.6% | 25.8% | 10.6% | 0% | 0% |
业务能力 | 19.7% | 80.3% | 0% | 0% | 0% |
专业知识 | 72.7% | 27.3% | 0% | 0% | 0% |
动手能力 | 19.7% | 80.3% | 0% | 0% | 0% |
创业精神 | 15.2% | 71.2% | 10.6% | 0% | 3% |
人际关系 | 59.1% | 30.3% | 10.6% | 0% | 0% |
心理素质 | 59% | 10.6% | 28.9% | 1.5% | 0% |
参加活动情况 | 50.3% | 39.1% | 10.6% | 0% | 0% |
总评 | 22.7% | 77.3% | 0% | 0% | 0% |
二、毕业生满意度
学院采用电话回访、问卷调查、实地回访、QQ、微信、微博等方式保持与毕业生的沟通,了解他们的就业现状、对学院发展的意见建议。毕业生对学院的总体教学工作评价较高,绝大部分毕业生认为所学专业与工作的对口度较高,91.3%以上的毕业生认为学院教师的教书育人、学生的学习秩序和自我管理为优良;近92.4%的毕业生认为本专业的师资队伍状况、专业设置和课程结构、教学管理制度为优良;85.6%以上的毕业生认为学院专业课教学实验实训设备、图书资料、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为一般水平,也有个别学生认为学院在图书资料、综合能力培养和教学管理制度等方面较差。
第4章 2019年就业工作展望
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是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关键之年。学院将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以及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基调,以“就业”为目标,切实提高认识,把握就业形势统筹谋划就业工作,积极拓展就业渠道,确保就业工作成效。
要不断深化就业“一把手工程”内涵,建立鍵全领导工作机制,强化组织领导,细化责任分工,加强工作队伍职业化建设,做实就业指导服务,保障机构、人员、经费、场地四落实,筑牢就业工作基础保障。
二、提升就业创业指导服务能力。健全精准信息服务机制,发挥校园招聘市场的主体作用,组织分层次、分类别、分行业的校园招聘活动。加强校园内招聘活动管理,严格审核用人单位资质、工作岗位信息,严密防范招聘陷阱、就业欺诈“培训贷”、传销等不法行为。普及就业创业有关法律1、法规知识,提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奋斗精神。加强对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教育,多方搭建社会实践、实习实训、职业体验等实践平台,増强学生专业技能和职业能力。鼓励学生在取得毕业证书的同时考取行业企业认可度高的多种类型的培训(或认证)证书。加快建设一支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的就业创业指导队伍,建立毕业生就业创业指导教师培训机制,开展专业培训,定期对就业工作人员进行集中轮训,全面提高政策水平和工作能力。
三、引导择业观念,促进基层就业。就业工作中要大力宣传层就业政策,落实好基层就业优惠政策,努力营造社会基层就业的良好氛,鼓励高校毕业生就业基层、成长成才。
四、关注困难群体,提升就业帮扶成效。建立健全学校领导、就业部门、院系、辅导员等参与的帮扶机制、落实“一对一”精准帮扶措施。在就业工作中贯穿扶贫理念,摸清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少数民族、身体残疾等群体的基本底数,及时建立帮扶台账,做到分类指导、精准发力。充分挖掘校友、行业企业、当地就业部门等社会资源,优先为困难群体推荐岗位,落实就业指导服条,积极创造条件,促进就业困难毕业生就业,提升就业帮扶成效。
五、推进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复建。为大学生提供创新创业实践场地,支持大学生自主创业。建立由知名科学家、创业成功者、企业家、风险投资人等各行各业优秀人才,以及新创业教学能力强、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等组成的优秀创新创业导师人才库,开展好各级各类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奋斗精神。
六、加强就业管理,规范数据统计。严格执行教育部“三个严禁”、“四不准”规定,防止虚假、歧视、欺骗等不良信息进入校园,维护广大毕业生的合法权益。切实加强就业工作管理,细化就业工作程序,规范学生签约行为,促进就业工作规范化建设。严格执行就业数据统计标准,确保业数据完整准确,加强就业数据的审核审查,维护基础数据的客观性、严肃性。
七、积极发挥毕业生就业状况反馈作用。按时向社会发布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进一步完善就业与招生计划、人才培养联动机制。